首页
期刊: 微信文章 在线书籍 资料下载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信息 > 正文
编号:10943580
节后清肠应“软着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6日 《健康时报》

     节日期间,最累的莫过于胃肠道———连续多天反复承受大量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膳食消化、吸收、代谢的重任,似乎已经不堪重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节后应该让它们好好歇歇,于是有人提出节后饮食要“素”,也有人提出要“清肠”,实际上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素”和“清肠”的做法对胃肠道同样不利,不仅难以达到“休整”的目的,甚至还会“雪上加霜”。按照人体正常消化、吸收、代谢的生理进程,春节期间的饮食摄入早已完成全部的循环过程,所谓节后的“调整”对前一轮营养失衡状态(即“大鱼大肉大油”的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饮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为此,我们应该纠正节后饮食的两大误区:

    误区1:节后应大量进食燕麦、玉米、芹菜、韭菜等,以平衡节日期间过多摄入的油脂。

    如果春节期间因大量进食油腻食物导致胃肠不适,那么,节后大量进食燕麦、玉米、芹菜、韭菜等,则会进一步加重胃肠不适。因为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并且含有相当数量的不可溶性粗纤维,一方面会延缓胃排空,造成腹胀、早饱、嗳气、消化不良、食欲降低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影响下一餐的进食,使节日期间一直“过度劳累”的肠道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别是钙、铁、锌等元素的吸收。

    误区2:节后饮食“以素为主”。

    “以素为主”的膳食会造成新一轮营养失衡,特别是动物食品里富含的B族维生素、部分微量元素、优质蛋白、必需脂肪酸等摄入不足。

    那么节后究竟应该怎么吃呢?

    一句话:让春节期间“过剩”的营养“软着陆”,强调食物的多样化和均衡感。

    1.四个“一”。即:一定量的主食(成年男性5两以上,成年女性4两以上)、一袋牛奶(250毫升)、一个鸡蛋、一斤蔬菜(以绿叶蔬菜为主)、一两豆类制品、一个水果(约300~400克,在两餐之间食用)。

    2.两个“三”。包括:3两瘦肉和3勺油脂。这些食物的摄入是必需的,但应避免油炸食物、肥肉和动物内脏等。

    3.应有规律地进行“定时、定点、定量”用餐。恢复到节前的进餐规律是极为重要的。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