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475379
黑暗,心灵的避难所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2日 生命周刊
     你注意过这样的现象吗?咖啡馆里,一到夜幕降临,就会有服务生把灯关上,在每张桌子上点上根蜡烛。于是,所有的人都被笼罩在这个昏暗、低调的空间里了。

    在黑暗幽静的环境中思考、聊天、关注内心,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我喜欢在黑暗中思考,这让我觉得踏实、安全,黑暗可以让我更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少人这样告诉我。

    现代的心理分析认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它们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分层次而存在。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能够支配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犹如海中冰山的一角,而真正在精神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则是那个包含着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远古人类心理遗迹的无意识世界。因此,如何协调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就成了个人塑造健康心理的重要工作。

    于是,黑暗幽静的环境就成了体察内心的宝地,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文人墨客完成了精神的升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如果说有人是在黑暗幽静的环境中关注内心的话,那么还有些人则是体验孤独和自我封闭。“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黑暗,一个人躲在漆黑的被窝里或漫步在黑暗的操场上,就可以放纵自己的身体和心情”。人都想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中,但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又必须强迫自己去适应社会。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黑暗就成了心灵最好的避难所。它让你看不到自己伤痕和现实的残酷,让你觉得安全。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本身就具有“内倾型”性格,在黑暗的角落中体察自己、审视外界成了他们惯常的行为。正如欧洲著名作家卡夫卡形容自己的那样:我是一个不断在内心里深挖的鼹鼠。

    (来源:生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