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189573
再紧张,也要给采访对象留足准备时间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2006年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
     做完那几期关注医改的大选题,作为记者,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无论时间多紧,都要给采访对象留足准备的时间,因为精彩的观点来自于采访对象。

    2006年元月7日(周六),卫生部工作会议报告的内容刚刚在各大媒体刊登,元月8日上午,我就收到副主编刘虹的手机短消息:“先思考一下,准备做大”。很显然,真正的工作只有等到周一才能开始,而周三就要出报,所有的时间加在一起也只有三天时间,就算拟出一个大概的主题和版面不难,可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写稿,谈何容易。

    9号一上班,《医院周刊》的主编、版面编辑和记者不约而同地要求“赶紧拿出方案”,因为之前大家都已经思考过将要采写的内容,也是胸有成竹,所以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制定好了主题,采写任务也分配给了各个记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的“东风”就是医疗改革方面的资深专家以及他们的精彩解读观点,说句实在话,因为时间这样短促,能否顺利借到“东风”谁都不敢轻言。但原则只有一个:星期二下班前交稿,星期三出报绝对不能耽搁。

    我当时心目中预定下来的采访对象有两个,或者中山大学卫生经济学家叶煜荣教授,或者复旦大学医院管理专家陈洁教授。叶煜荣教授被业界称为“叶市场”,一直以来就以敢言,而且言之有理而著称,所以每次关于医改政策走向的解读总是少不了他;而陈洁教授则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的副所长,当然她工作非常繁忙,记者曾多次电话联系她都未果。对于这样一个话题,能请他们来说说是最合适不过了。只是能否及时顺利找到他们,我心中没有一点底。

    星期一下午一到上班时间,拿起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我心怀忐忑地拨通了陈洁教授的办公室电话,幸运的是竟然在电话响两声以后就有人接了,一个礼貌而又清脆的声音在电话那端响起,正是陈教授!这实在是意外之喜!自报家门并说明来意之后,陈洁教授首先表示,“刚刚在飞机上就看到了报道,只是没有细看具体内容,但是我对卫生部今年一些政策的提法非常感兴趣,而且觉得很务实。”这个开场白让记者大感意外,因为她非但没有拒绝,反而很坦诚地表达了她最直接的看法,记者试图进一步请教一些具体提法可能会对2006年医疗改革政策造成哪些影响时,陈教授却非常礼貌地说:“你这个问题就很具体了,而我确实还没有仔细去看报道内容,要不你给我一点时间,把你们掌握的信息也发一份给我,我先研读一下,然后再给你具体答复?”显然,一个明智的专家学者不会对自己还不了解的政策信口开河。尽管距离交稿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但是记者还是依依不舍地放下了电话,并按照她的提议,把已经掌握的资料发到了她的邮箱。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联系叶煜荣教授。别以为叶教授就在广州,找他也很不容易,记者以前曾经多次联系他,或被告知正在出差,或者就是马上要上飞机。这一次同样曲折多多,一直到快要到下班的时候,电话终于有人接了,而且接的人就是叶教授,老人也是回答:“没有什么准备,明天你过来一趟吧。”明天是星期二,下午下班前是要交稿的,而且上午肯定是要用于采访了,采访完了还要写稿,写完稿还要给他审查一遍,时间真的很紧。然而,尽管陈教授也表示明天再说,但她远在上海,倘若再遇上会议或者上课什么的,还真不确定能否“逮住”她(后来也确实因为各种原因而没“逮住”)。简单犹豫了一会儿,咬着牙答应了,心里只好盘算着怎样将问题设置得有水平一点,哪些方面多问一点,不过这次没有像往常那样提前给他发提纲过去,因为在电话里,我感觉到老人家有话要说。

    我知道心里再急,时间还是照样嘀哒着过去,只好不停地安慰自己:人家是专家,怎么着也要给他一点准备的时间,倘若能够获得非常精彩的观点,那就是锦上添花。并做好了心理准备:大不了晚上加班写稿,其实有大策划的时候,加班也是家常便饭了。

    后来采访还是顺利地进行了下来,在叶教授的办公室坐下来的时候,竟然看到教授还专门在笔记本上逐条写下了想表达的内容,比如针对医疗市场化的见解、全额式预算管理对医院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医疗救助基金制度需要面对哪些现实问题,甚至在最后,叶教授还专门总结了他所理解的精品医院的概念,让我喜出望外。在采访中,叶教授提出“新的卫生工作会议报告的出来将意味着我们国家公立医院在战略上将面临重大转折”也成为我们本期三版报道的核心标题,这说明了叶教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确实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他的每一个观点都很扣题,都是真知灼见。

    通过这样的一次突击战,我更是深刻地感受到,采访一些重量级采访对象的时候,就算我们的时间再紧,也要给他们留足准备的时间,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磨采访对象的刀,不会耽误我们采访写稿的工。呵呵,一点体会。

    医药经济报2006年 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汪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