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189595
有一种感动叫友谊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2006年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
     那位远方的亲人

    ■刘虹

    “智慧公社”的成员们相隔千山万水,因为一份报纸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携手跋涉的一路,有汗水,有欢笑,更有相互关怀、彼此信赖的一串一串故事。

    新年第一期,我们想讲的是编辑刘虹(图右)与老作者伍华老师(图左)的故事。

    《智慧公社》约稿,小李柔柔地说:写写和作者互动的故事吧。

    嗯,各地作者对本报的厚爱确实值得浓墨重彩,可是,写什么呢?感人的故事多不胜数,我一下子竟然有种迷失了方向的感觉。“写写伍华老师?”小李露出探询的目光。没错!就从伍华老师写起。

    第一次见伍华老师是在2001年初春,当时我到重庆采访,知道每一位驻地的作者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很忙,就想着只是顺道拜访一下。没想到,伍华老师热情地帮我们联系这个联系那个,就像是在招呼他的亲人。他乡遇亲人——伍华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其实在我进报社前,伍华老师已经给我们投过不少稿件和图片,他是重庆摄影家协会的会员,摄影尤其出色,重庆当地媒体也经常约他供图,所以他也特别忙。以我报当时的实力,他完全可以用“应接不暇”来推搪我们的联系,可是他从来不会。有一次他无意中道出:“我就喜欢和你们打交道,你们虽然很年轻,但都是真正做事的人。”

    于我们而言,采访、约稿是天经地义的,要说有何不同,也许是我们多打了几个沟通的电话,节日期间不忘给他们道声祝贺,有机会去到当地出差,抽空去看看老师是我们要求自己必做的功课。我们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事,却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我就欣赏你们重情义。”

    其实伍华老师又何尝不是重情重义呢?每次见到他,他都会说:“你们都很忙,还经常到各地去采访,一定要注意身体!”伍华老师对我们的记者编辑也是如数家珍:“小贺好吗?她太文弱了,要注意多锻炼;江沂最近怎样?这么小的姑娘就到处采访了,要注意多休息……”

    前年底我到重庆采访,由于时间安排得很紧,我做好了一整天都在外采访的准备。没想到伍华老师上班时始终惦记着这事,并抽空带我到重庆最有特色的药店一条街去采访、拍照。中午吃饭的时候,为了节省跑回宾馆的路费,我打算就在快餐厅打发时间,然后直奔下一个采访任务。没想到伍华老师抛出一句:“走走走,上我家去休息休息,你下午还得采访,不休息好怎么行?”出差习惯了连续作战的我没有中午休息的概念,连忙谢过老师的好意。可是老师执意地说:“我家就在附近,走几分钟就到,走走走。”再三推搪之下我担心老师以为我嫌弃,于是惟有从命,就权当到老师家拜访吧。到了老师家,我傻眼了:老师家是一室一厅,如果我休息,老师就没得休息。于是我借故要欣赏老师的照片来消磨时间。好心的老师端出照片来也不忘叮嘱我必须休息,然后他自己跑一边去了,并且帮我把门带上。我当时的感动无以形容。也奇怪,也许是真的累了,也许是格外的放心,那天中午我真的睡着了……

    小李昨天向大家做调查:你在这里快乐吗?我觉得奇怪:当然快乐啊!

    快乐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来自别人给予我们的种种。感谢远方的亲人——各位老师,谢谢!

    那份远方的关怀

    ■伍华口述 阿绿整理

    刘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尽管她很忙,但是每每有什么问题需要她帮忙时,她从不推辞,耐心周到。至于平时来电问候,节假日寄赠贺卡,这些贴心的关怀,她从不曾在忙碌中遗忘过。

    记得去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我去参加所在民主党派的活动。她打电话过来问候,刚好当时活动正热闹,我没留意手机,后来看到来电显示才发现,显示的是办公室的号码,大概那时还在加班吧,她总是挂念着我们,无论多忙。

    除了重感情,刘虹的业务水平也很出色。第3期《智慧公社》中《我爱开会》一文提到,采编二部的同事把刘虹的采访经验总结为“乱拍,狠拍,巧拍”,我觉得这很不够。事实上刘虹善于沟通,处事灵活,这一身本领既不是“乱”与“狠”所能概括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成的。有一次她来重庆,想就连锁药店的话题采访我们公司的高层。可是由于公司突发的人事变动,新上任的总经理决定停止接受对外采访。这时刘虹表示,不采访,但请让她“拜访”一下,请总经理讲讲“困惑”。有感于外部环境对我们民营企业的不公,总经理在谈话过程中敞开心扉,说了很多心里话。于是一次采访便水到渠成了。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后出来的文章切中肯綮,总经理看后感觉很好。几次交道打下来,连董事长都对她很有印象,如果有《医药经济报》的记者过来,我只要打出“刘虹派来的”这个旗号,董事长肯定会很好地接待。

    通过这几年的相处,我与刘虹的友谊日益加深,而彼此之间也越来越信任。有一次我拍了一些题材比较敏感的新闻图片,不敢随便投给别人,却很放心地交给了刘虹,而她也确实处理得很妥当,没有给我造成任何困扰。

    正因为有了刘虹,以及其他和刘虹一样醉心工作、关心同伴的《医药经济报》的朋友,我觉得自己时时刻刻被感动着,也时时刻刻被一股力量推动着,因此只能不断努力,有空就带上相机到基层拍照、给报纸投稿。于是,一件原本只是业余爱好的事,就这样成了一项认真的事业。我与所有的编辑记者一起投身这项事业,享受着一群人共同经营一份报纸的乐趣。

    医药经济报2006年 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