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189576
逐渐清晰的梦想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2006年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
     熬过艰难岁月使我信心大增,于是我想再进行一次努力——做记者。这不仅仅是为了圆记者之梦,还为了攻克心中那道一直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

    从2006年1月开始,我由《医药经济报》的编辑转为专职记者,心底沉睡已久的梦,长出了希望的萌芽。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由香港人投资办的娱乐杂志社里做记者。说是记者,其实也要干编辑的活。香港传真过来的稿件只是一堆记录的文字,没有标题,没有主次,而且书写潦草,有的句子不知所云。有时候杂志第二天就要出版了,下午5点多稿件才传过来,公司要求我们几个记者在1个小时内将稿件处理完毕,每人负责一篇。虽然做这项工作开始有点吃力,但我很快适应,对我来说,难度来自采访方面。

    由于拥有第一手来自香港的采访资料和拍摄的图片,这份杂志在广州市场十分抢手,因而获得许多采访的机会,包括“美在花城新星大赛”。做一名出色的记者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可是当我来到“美在花城新星大赛”报名现场,第一次面对采访对象时,我发现自己无法克制内心的紧张,显得十分拘谨。接下来的几次采访,这种情形一再重演,我的担心终于得到了证实:我的性格不适合做记者。

    小时候,父母对我管得比较严,或许是这个原因,导致我很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家里来客人时,我通常都会躲进屋子里,直到客人走了才出来。记得读初一那年,我被选为历史课代表,按惯例晚自习要把作业收齐送到老师的宿舍去。这个在别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工作,却给我带来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整整一天我没心思听课,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办。后来我只好动用我的压岁钱,请两个要好的同学吃东西,让他们陪我一起去。好在新来的历史老师正在谈恋爱,他不想被我们再次打扰他的好事,主动提出由他来收作业,我的“苦役”才得以免除。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胆量变得大多了,但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心理障碍始终存在。连我自己也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朋友面前可以谈笑风生,但在陌生人面前却难以启齿?

    尝试做记者出师不利,使我不得不改变初衷。我跳到一家娱乐报纸后选择了做编辑,而事实证明我的性格的确适合做编辑工作,即使旁边有人大声聊天,我都可以听而不闻,平心静气地改稿子。有一天,我有感而发,就广东歌坛不景气的现象写了一篇大约2500字的稿子,交上去后报社的总编和副总编分别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做记者。尽管文章被肯定让我相信自己在写作方面有发挥的空间,但害怕失败的心理最终占了上风。

    如果不是进入《医药经济报》,很有可能直到今天我还是做编辑。从害怕做记者到主动要求做记者,这个巨大的转变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进《医药经济报》不久就接手做药店1版,当时报社只有两名记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市场1版的头条,而我负责的药店1版不时会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这种情形在其他一些版面同样存在,在压力与竞争面前,有的人选择了退出。我的自尊心与好胜心理都不允许我当逃兵,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幸亏编辑没有白做,“来料加工”和“自力更生”是以前常干的活,咬牙坚持下来的结果是我对此习以为常。

    正如陶所所言:“《医药经济报》是一个锻炼、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这个倡导“永不言败”的集体中,熬过艰难岁月使我信心大增,于是我想再进行一次努力——做记者。这不仅仅是为了圆记者之梦,还为了攻克心中那道一直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

    所幸的是,2005年尝试做记者使我重拾信心,我发现与采访对象交流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艰难,而且交流使我获益匪浅。尽管脚步蹒跚,但我终于走过来了。

    模糊的梦想渐渐变得清晰,我相信在2006年自己的步伐可以迈得稳健一些,因为我喜欢驾驭文字的快感,因为这是一个强调执行是刀的团队,这正是驱使我前进的动力所在。

    医药经济报2006年 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陈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