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189577
年轻记者的成长路径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2006年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
     执行是刀•磨刀

    很多年轻人说,财经新闻很难,这种感觉是对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报道的类型。

    大多数报纸都认同约定俗成的报道类型。以下是报纸公认的报道类型:

    一般类型:

    人物动态和简讯,演讲、由出版物改写的新闻、专访,会议和事件;

    简单类型:

    疾病、死亡、葬礼,火灾和车祸,季节和气候,犯罪;

    复杂类型:

    法庭、审讯、诉讼,政府和政治,商业、工业、农业、劳工,教育、研究、科学,宗教、慈善、奖励;

    特殊类型:

    生活方式(包括社会事件)和消费类新闻,体育,娱乐(电影、电视、流行音乐、艺术、戏剧的报道及评论),社论和评论专栏,解释和调查。

    这里说的商业、工业、农业、劳工报道,基本上就是财经报道。

    财经新闻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多要素,解释性。

    因此对记者的要求是:专业知识——了解复杂的多要素事件;

    表达能力——把复杂的专业性事件用新闻语言表达出来。

    从一个新入门的记者,到成为一个具有以上两种能力的合格记者,按一般的努力程度,可能需要三四年。

    而他成长的路径应当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最具体的要素开始,不断总结、提炼,由具体到抽象,最后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今天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开始分析。

    我们一个新来的见习记者J小姐,非新闻专业大本毕业,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工作非常认真,对所有的工作都非常上心,争取做到最好,谦虚谨慎,有点内向。她三个月后辞职,自我的评价是不职称,压力大。

    我们先看这个小女孩三个月内写了什么稿子:

    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进

    中央与地方分担出口退税比例调整为92.5比7.5

    出口退税机制生变中央财政会否全额负担存疑

    中国不要充当发展中国家的头

    WTO回归现实主义

    发改委上报政策意见,高耗能加工贸易面临“死刑”

    这些报道绝大多数不是她独立完成的,而是配合其他记者,或做某一个人的采访。

    大家可以看看,一个对商业一无所知的刚毕业的学生,在三个月内,涉猎了如此多的高端领域,她采访的人包括:部委官员、专家、学者,话题涉及的是:宏观的、趋势性的、抽象的,还有众多复杂的统计数字。

    你们认为J小姐懂这些东西吗?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空中楼阁的东西,对没有商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有些概念就像天书。从概念到概念。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要闻部工作的J小姐,三个月内没有接触过任何一个经济实体,公司之类的。

    我们可以想象她的状态:

    首先,问的问题估计自己也搞不清楚,有些是编辑和记者拟的;

    其次,听到的见解估计也是一知半解,对一个刚毕业的小孩,一知半解就很不错了(我们对这些年轻人的要求,就是能准确转述,其他的没有);

    最后,写出的报道只能是自己也似懂非懂。

    这当然是一个个案,年轻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包括智商、情商等等。

    在我看来,J小姐没有任何过错,也不能认为她肯定做不了记者。但她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成长路径的问题(当然,有些是她的选择,有些也身不由已,我们部门人手缺,就需要她上)。

    我们对这样的小孩的要求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具备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就可以了。她是个小孩,非新闻专业毕业,对商业一无所知,一点都不奇怪。一个对商业一无所知的人,要跟着我们的记者承担这样的重任,她感到有压力,肯定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人整天生活在似懂非懂的状态,是什么感觉?

    我觉得,她一个星期下来,知道发改委是干什么的就不错了,能把别人的话转述得不走样就算合格了。还能指望她们做什么?

    年轻记者的成长路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从最具体的事物入手,记者应写看得见摸得着、自己也能理解的东西(在国外,新记者一般是跑体育和犯罪新闻,进行最基本的素质教育)。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具体的表现,都有终端和出口。通胀、紧缩、汇率变化、利率变化、景气等都有具体的表现形态,年轻人的第一步应该是从报道这些具体的表现开始,或者是从报道最小的公司开始,如创业公司等。还可以从更小的更直接的方面去做,比如自己家里的事情也可能就是一种体现,你妈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你爸不让;你爸要买一个液晶电视,你妈说先不急,过了十一还降价。没做记者以前,只是当家里的话题听,做了记者以后,就要开始分析。汇率、家电业的变化等等的最初感性认识,就从这里来。

    如果不是这样,写出的一定是伪财经新闻,要么是拼凑,要么是转贴,要么是抄袭,原因很简单,一个没有经验、没有阅历、也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不可能写出复杂的财经新闻。他们听不懂官员或专家的话,更判断不出其中的对错,能正确记录就不错了。

    比如,你去采访央行官员,他们告诉你银行的不良资产每个季度都在下降,并给出一组组数字,你有能力表示怀疑吗?你能做到的就是把些数字和官员的话正确转述。

    但同一组数字,我们的高级记者李利明就能发现,“剔除三家国有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和政策性剥离因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下降因素,从2003年底到2005年6月底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四大国有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余额将会增加1100亿元以上。”

    两个记者采访同一个官员,拿到同一组数字,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年轻的记者显然还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我的意见。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大学刚毕业,当然是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的女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试用期后被某家新闻单位辞退,不久,我就在一家著名的财经报纸上,看到她写了一大版的,类似“花旗银行在华战略转型”的分析报道,一周后,又写了一大版,好像是“丰田公司在华战略转型”的分析报道。

    你们怎么看这样的报道,反正我是被吓着了。如果她有这样的能力,就说明辞退她的单位眼瞎了。

    新闻工作是个依靠经历积累的工作,也是讲求资历的工作,这种资历当然不是论资排辈,而是比谁跑的地方多、谁采访的人多。

    新闻工作也是实践性的、技巧性的工作,某种意义上说,高级记者等于八级钳工和六级木匠,一个成功的记者,一定是努力的年头比别人更多的记者。

    我愿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打击年轻人的话:新闻界不产生神童。

    如果你不同意我这句话,那就说明你敢去买一整套意大利家具,而这套家具是一个学了三个月的小木匠做出来的,如果你不买,还是同意我的话吧。我坚定地认为,实习三个月就能写出“花旗银行在华战略转型”的分析报道,相当于当了三个月学徒的小木匠做出一整套意大利家具。

    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没有任何捷径。只要一家报纸是严肃的,一两年内年轻人不要想着写什么战略转型的报道,你们没有资格。你们在这两年里要做的就是把该行业里所有的公司都采访到,所有的专家都采访到,从无数次的采访中积累经验和资源,然后成为这个领域里的内行。

    在《经济观察报》,我断言,五年内,在座的年轻人没有人能超过我们的首席记者仲伟志,想超过高级记者李利明也很难。因为他们还在进步。

    我奉劝在座的各位也不要试图写“温州战略大转型”,温州在哪儿有的人还不知道,而仲伟志去温州采访过30次。所以,你写温州转型,仲伟志就笑了。

    因此,年轻人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一天进一步,水到渠成。你们这么年轻,前途无量,取代仲伟志是早晚的事。

    至于怎么样踏踏实实,一天进一步,要做的很多,我只提一个建议:从纠正最基本的错误开始。

    医药经济报2006年 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经济观察报》资深 宋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