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189578
体裁还是形式,深度报道文体思维探究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2006年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
     执行是刀•磨刀

    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读者急于了解前线战况,报社急于收到前方来稿,而电讯技术又不够成熟稳定,刚刚试用的莫尔斯电磁电报机经常出现故障,费用也太贵,记者不得不将最新的情况放在前头尽快发出,于是一种“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出现,从此消息作为固定的新闻体裁被新闻界接受。后来随着通讯技术和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出现了其他形式“但无论何种类型的消息基本上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倒金字塔’的结构束缚。”消息在以后的岁月中发挥了新闻主要文体形式的作用,影响巨大。后来相关的新闻写作学著作总结消息的文体特点时认为:(一)简括。概括地放映新闻事实,是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从文体思维方式角度讲,消息是以最简洁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点”状态。(二)用事实说话。即由于问题和篇幅的限制,消息不可能放映全部事实,而是用剪裁的方法,保留“有用”的事实,“隐蔽”自己的观点,这是从消息功能角度来讲的。消息标榜客观报道,其实是带有主观性的客观。(三)有特殊的结构方式和外在标志。即消息有自己特殊的文体特点,如“倒金字塔”结构,外在标志是必须有明显的“电头”。

    和消息不同的是,通讯是标准的“国货”。19世纪70年代,为了把外埠新闻详尽地报道给读者,除了电传外,还用轮船邮递的方式,将新闻稿件邮送回国,可称之为“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通信”就慢慢变成了“通讯”。相关新闻写作论著在总结通讯的特点时认为:(一)通讯完整,富有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从文体思维方式角度讲,通讯已不再是对“点”的叙述,而是对“面”上情况做主观性的描述。(二)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都体现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从新闻学的原则讲,通讯已经不再严格遵循“客观性原则”,而是“新闻性和文学性”相结合,更多体现个人的主观色彩,去感染读者。(三)通讯文体较自由,颇像散文体,给作者很大的创作空间,有时竟然可以穿插“蒙太奇”的手法。

    由以上对比可以总结出,在新闻学中,一种报道形式的出现,要想成为重要的“写作体裁”,必须具备的原则是:一是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关注特定写作客体;二是有特定的文体写作功能和作用;三要具备成熟的结构形式和外在表现形式;四要在以前或当代对新闻学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新闻媒体应用的重要的写作形式。只有遵循以上原则,一种新闻写作文体才可由最初的“形式”上升为“体裁”。

    深度报道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蓬勃发展起来的,到40年代趋向于成熟。有人对1900年到1970年的《纽约时报》进行抽样调查,在报纸的头版新闻中深度报道的比例从13%增加到43%。而时下,深度报道的应用更是频繁,尽占了西方各大新闻报纸“70%的版面”。在广播电视领域,深度报道也随后而至。所以深度报道有可能成为新时代下主流新闻体裁的“侯选”,且看以下分析。

    深度报道的发散性文体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法。”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他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特质,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发散性思维要求思维者在思维时,既要进行空间的拓展也要进行时间的延伸。所谓空间拓展即对思维对象进行多要素、多结构、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所谓时间延伸,即一方面面对过去,回溯引起现实结果的多种原因;另一方面面向未来,探测对象发展趋势的多种可能性。

    确切地讲,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事实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学内部,另一方面展现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一时”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要求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阐明本质意义预估事件的影响,提示发展趋势。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主要思维方式是发散性思维。从受众角度讲,“任何事物的属性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受众的需要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深度报道的笔触应伸向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从不同角度揭示其典型意义和社会价值。对比消息和通讯,可以看出深度报道已不是简单的关注“点”和“面”等问题而是一个“立体”,也就是说它的关照课题已由一维和二维转向三维的层面。

    在深度报道中,发散性思维的运用方式有以下三种:

    A、连续式。只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持续性报道,注重事件的同义性和内容的连续性。这种方式的深度报道通常追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追溯以往事实的轨迹,用以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的本质。它是在对事情结果毫无所知的情况下,伴随着事件的进程和人们对事件认识的深化,层层深入地展开报道,因而它特别能激起受众的关心,吸引社会参与,并在一起探索和反思。这种方式称为“连续报道”。

    B、系列式。只对典型的新闻人物,事件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运用不同体裁报道。它不是单独追踪和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用深邃的眼光,深入剖析人物,在反映现实上具有较强的透视力。这种运用方式可称为“系列报道”。

    C、组合式。在同一主题下集合几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来源的稿件,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使主题在集纳与组合中升华的报道形式。可称之为“组合报道”。

    以上三种运用方式是目前见到的深度报道的主要形式,一般以多篇面目出现,但以单篇或其他形式出现的也很多。

    深度报道的功能模式

    所谓功能模式是指事物发挥功效的样式。深度报道作为新闻学中特有的文体形式出现后除了外在形式外,还要以具体的主题倾向组合报道内容。深度报道发展至今比较常用的几种形式是“解释型”、“调查型”和“预测型”。

    A、解释型深度报道。它是指“主要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通过背景材料的大量运用,解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实质、意义。”如果用“六w”理论分析,解释型新闻报道把“why”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即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

    B、调查型报道。又称“揭丑报道”。它是一种专门的揭露型报道,在西方它是“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社会的内幕等等。”在“六w”中,调查型报道关注的是“who”、“where”、“what”和“when”四个要素。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新闻发展需要,“who”类调查报道往往能引起较大的反响。

    C、预测性报道。它是指“对受众关心的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问题进行科学预测的一种报道方式。”其特点是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预测性新闻报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出现的,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要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必要分析的需要。在“六w”分析法中,预测性报道关注的是“how”的问题,即根据丰富的经验和科学手段对事物做出“怎么样”的回答。

    需要重点解释的是深度报道中体裁的相容性和兼容性。2001年4月10日,《经济日报》一则组合式深度报道用了半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我国北方沙尘暴肆虐的情况,由两篇消息、一篇背景材料、一篇评论等四篇报道组成,形成了很有意义的“同题集中”现象。消息、评论等是新闻写作体裁,但它们组合后又形成新的体裁——深度报道,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况且消息、评论等大多以单篇形式出现,而深度报道动辄“连续”、“组合”等,以多篇形式出现,如何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和其他事物或本身都是一个系统,而“系统的发展就是指其在结构、功能、特性等方面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并且系统处于不断的演化中,即“由一种稳定结构向另一种稳定结构的转化”。考察新闻事业史,新闻写作体裁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例如,评论的“引子”往往是一则结构完整的消息,通讯的议论段落,往往又是一则完美的评论等。深度报道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文体,是系统发展的产物,是在新闻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兼容”了其他新闻写作体裁优点的基础上出现的。为了深化主题,形成“整合”效应,需要客观性的消息,相关的背景材料,适时而发的议论等。这时,消息等初级或中级体裁就可以相互靠拢为一个主题服务,产生新的更深的思维形式、功能模式和结构形式,实现了“一种稳定结构向另一种稳定结构的转化”。从文章篇幅讲,关注一个中心主题的所有材料有效的聚合,就可以是一篇新闻报道。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篇”已没有意义,而以主题为中心的“篇”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度报道的结构形式

    当消息以其“倒金字塔”形式,通讯以其感情丰富的语言和“均衡原则”传递信息时,人们惊叹于它们的实用价值。那么深度报道有没有成熟的结构形式呢?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素以深度报道而闻名,这个报社流传着一句写作箴言:“一千万人的死亡只是一项统计数字,而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一场悲剧。”点出了深度报道一种特有的结构形式:聚焦式结构。

    A、导语: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受众的受传兴趣。

    B、过渡主题:首先,设法在个人的遭遇或经历与一个宏观或中观性的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然后,点出报道的主旨,使报道顺畅地由个人问题的描述转换到对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C、发展主题:即对大问题展开报道和分析,多层面地关照和透视主题,使主题得以全方位地展现。

    D、意味深长的结尾: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聚焦法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国内媒体应用比较多的是《南方周末》。当然,像消息的“倒金字塔”模式一样,它是深度报道的一种特定模式,随着文体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还会出现其他模式,有赖于实践探索。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认为,深度报道就是一种新的新闻写作体裁,鉴于它成熟的写作思维方式,功能模式、结构形式和重要影响,是真正的继政党新闻、客观新闻后的“第三代新闻写作主流文体”。但目前学界对深度报道是形式还是体裁的问题争论不休,甚至张冠李戴,以偏盖全。这些混乱局面是不利于新闻学发展的,也不利于构建完整的新闻学体系。

    医药经济报2006年 智慧公社总第五期(2006.3)(中国新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