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医院 > 正文
编号:11308919
百年伟业 薪火相传——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巡礼
     徐美琴

    清晨,一轮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彩霞把坐落在上海黄浦江东岸的张江,这个充满现代和动感的高科技前沿阵地辉映得更加绚丽壮观。站在宁静而宽敞的张衡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在一大片树木浓荫簇拥下的现代化建筑:一栋六层高呈弦月状的大楼,正展开双臂欢迎你的到来。进入大门,树影重重、水声潺潺、错落有致的江南水景迎面而来。驻足在大门东南角那尊硕大的、线条流畅的葫芦状雕塑面前,凝视苍劲浑厚的书法大字: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令人浮想连翩,感慨万千——百年曙光,依托改革开放的春风,展开了新一轮腾飞的翅膀。

    有张好网是渔夫的自豪,有杆好枪是战士的骄傲。对一个医生来说,心中的渴望,莫过于有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总投资近六亿人民币,占地面积160亩,现代化庭院式结构,综合楼、贵宾楼、肝病楼三大主体建筑联体耸立。难怪有人称赞“这是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抚今追昔,浏览时光,记忆犹新的人们仿佛看到上海中医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而面对的是一幅最华丽最精彩的现代篇章。

    医院概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四明医院”,这是一所接济贫病兼行医事、带有慈善性质的诊疗机构。1953年

    改建为上海第十人民医院。1960年与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合并,正式成立曙光医院,并成为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该院是沪上一所百年老院,是上海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十一次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获卫生部"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医院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医院由位于上海市普安路的西部和浦东张衡路的东部组成,占地188亩(西院28亩,东院160亩),建筑面积135000m2(西院5200m2,东院8300m2),病床数1320张(西院600张,东院720张)。

    医院现有正式职工1600余名,高级职称人员238名,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导师26名,教研室15个,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6名,全国和上海市专业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专家52名。

    医院配备1.5T双梯度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全数字X光摄片机、数字血管造影机、基因芯片扫描仪、全自动模块式生化仪等大型医疗设备。

    医脉旺盛 绵延不断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6年)沪上中医前辈于县城老北门外集资购地创建“四明医院”,发展至今已经一个世纪。白驹过隙,光阴荏苒,百年风尘,几代奋斗,终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私营小型医院,以其骄人的风范,卓越的业绩,优质的服务,丰硕的成果,成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中医综合性医院。

    作为全国最早的中医院之一,曙光医院群贤毕至,名医荟萃,许多全国著名老中医裘沛然、张镜人、颜德馨等都曾驻院临诊,传道授业,承前启后,嘉惠学子。2004年,医院又聘请了中医界泰斗、中国卫生界最高奖“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任继学教授担任曙光的终身教授和顾问。他们高屋建瓴,著作不断,临证垂范,常有石破天惊的才见卓识,不断关爱、指导着曙光医院的进步,为培养岐黄事业的接班人和医院整体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财富。后学者受益追杖,推陈出新,经过长年实践,形成肝病、肾病、骨伤、中医急诊、心血管、传统中医诊疗中心、脾胃、肛肠、糖尿病等特色专科,不仅继承传统,同时发展改变着传统,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锲而不舍的不懈努力,探索和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发展之路。医院医疗规模和医疗业务得到迅猛发展,由原四明医院时的200张床位,上世纪60年代初组建曙光医院时的450张床位,增加到目前东西两部总计1320张床位,为建院初期的3倍。日均门诊量在五十年代后期最高2000人次,而现已达到日门诊量5000人次,年门急诊量超过120万,年出院病人超过2万人次。全院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门诊近70余个,西医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年手术量达到8000多台,涉及脑外、胸外、肝胆、脊椎等领域。

    自2001年曙光医院实施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在上海市卫生系统多年来的医疗质量考核中名列前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院质量监测中心设在曙光医院,与此同时,医院自2004年起担任上海市中医质量监测中心单位任务,曾获得首届上海市卫生事业管理成果奖。

    重点专病专科

    * 上世纪90年代相继有9个专科被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成立为上海市医疗协作中心。

    * 上世纪90年代初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全国厥脱症协作中心”、“全国中药制剂和剂型改革建设单位”。

    * 上世纪90年代肝病科被命名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

    *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专病专科,共22个。

    * 有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专科7个:肝病、骨伤、肾病、糖尿病、中风、甲状腺、肛肠,于2004年通过了验收。

    * 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病专科3个:肝病、骨伤、脾胃,已于2006年10月通过了验收。

    * 获得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3项:石印玉教授的《密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获得上海市第三届医疗成果三等奖;陈建杰教授、王灵台教授的《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获得上海市第五届医疗成果三等奖;詹红生主任的《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颈椎病》获得上海市第六届医疗成果三等奖。

    * 2006年获得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优势学科建设3个:中医肾病、中医肛肠科、中医心血管。

    * 获得批准进行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2004年第一批6个:王左、王灵台、石印玉、柏连松、严世芸、蔡淦;2006年第二批2个:郑平东、丁学屏。

    * 2003年第一批上海中医药大学名中医工作室建设5个:王左、王灵台、石印玉、严世芸、蔡淦;2004年第二批上海中医药大学名中医工作室建设4个:柏连松、郑平东、丁学屏、吴正翔。

    * 曙光医院名中医工作室17个:王左、王灵台、石印玉、柏连松、严世芸、蔡淦、郑平东、丁学屏、吴正翔、孙世道、戴德英、朱瑞群、姚洁明、程炳卿、顾双林、张丽英、姚嘉康。

    * 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诊疗技术6项:《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颈椎病》、《中医耳后割刺放血治疗扁平疣》、《划痕法治疗酒渣鼻》《对口切开旷置结合垫棉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实胀方与虚胀方巴布剂辨证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穴位敷贴透皮剂肝舒贴治疗慢性肝病肋胁疼痛》。

    传统中医针刺麻醉镇痛技术在各类手术中的应用

    心脏手术、脑部手术、妇科手术、骨软组织肿瘤手术、普外科手术,2006年8月份来已经成功为各类针刺麻醉镇痛技术进行手术10例。

    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就医的需求,近年来曙光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东部成立了创伤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床占到了总床位数的5%,承担各类危急症的抢救治疗,颅脑外科、心胸外科、肝脏外科、血管外科等复杂手术及各种腔镜技术和超声、放射影像介入治疗。

    百年熏沐 硕果累累

    曙光医院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学术创新连绵不断,教学成果层出不穷,在承担和完成大量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始终把解决防病治病列为首要的科研工作,并形成自己的学术优势和专业特色。1978年召开的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上,曙光医院有5项成果获得表彰。创建东院后,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张江高科技开发区,曙光人更开始了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敢为天下先的发展历程。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医院的科研工作加快了体制建设的步伐。从1981年到今年相继成立了12个临床研究室,并有3个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附属研究所(肝病、骨伤、中医肾病),促进了中医科研工作发展与科研格局的形成,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厥脱症协作中心”与“全国中药制剂和剂型改革建设单位”,还被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指定为“抗肝纤维化研究单位”。十五期间,曙光医院高起点,高定位,分步实施,滚动开发,迅猛发展,为第一承担单位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共计26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64项、局级项目61项、横向课题10项、上海中医药大学及院级课题115项,科研经费共计2632.7万元。

    1.科研项目

    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有:“863”计划3项,十五攻关计划4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计划1项,国际自然基金重点计划1项,十一五支撑计划3项。

    2.科研成果获奖

    在十五期间,医院获各级别科研成果奖项共计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

    3.专利和成果转化

    至目前为止,医院共申报专利21项,其中20项为发明型专利、1项为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3项。签订各类新药转化合同10项;获新药临床批件7项。

    4.著作和论文

    十五期间,共出版学术著作共57部,其中教材28部;发表论文共计1194篇。

    5.重点学科建设

    该院成功将肝病研究所、骨伤研究所转制至医院,并于2004年5月成立了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肾病研究所。注重学科建设,打造学科品牌,中医内科、中医骨伤、中医肝病等继续受各级别学科建设资助,中医肾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等学科也相继获得资助。

    6.药物临床试验

    在医院领导的正确决策、领导和支持下,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于2006年4月正式成立,按国际标准设计建成Ⅰ期病房,总面积为1500多平方米,病床34张,其中12张为耐受性观察病床,并配有相应的观察救护设备,为单人间;22张为药代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观察病床,为双人间,配有相应的卫生设施,可以满足中药和化学药的Ⅰ期临床试验要求,病房内配置了常规和抢救用的专用仪器设备,建立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321项。目前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20余项,范围涉及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人体耐受性试验。

    7.教学工作

    近年来,曙光医院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承担各项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医院承担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统编教材、全国案例式教材等各类教材编写任务共计17部,承担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多媒体教材5部;参与完成国家教育部“长学制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研究;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建设10项、精品课程1项。接受七年制学生136名、研究生157名、外国留学生45名、本专科护士104名、其它139名在医院实习,安排境外研修生941。学生获得各类市级荣誉11人次。

    过去的五年对于医院而言,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十五”期间,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百舸争流,如何在这潮涨潮落、云卷云舒的关键时刻挺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并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对一个三级教学医院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曙光人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领先,同时也历尽坎坷,克服险阻,逆水行舟,急流勇进,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扩展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医院遵循着“科教兴院”的方针政策,立足中医药传统,发扬中医药本色,适应中医药现代化潮流,鼓励科技创新,大胆进行科研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探索提高医院整体科研、教学实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教学成果。

    人才辈出 优势凸显

    曙光医院一直是名医云集、人才辈出之地。今天的曙光,立足“海纳百川、人才强院”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服务,规范管理,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起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名中医、终身教授、构成了曙光的名牌精品;高级中医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中管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卫生局“医苑新星”、“中医专科紧缺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等大批学术骨干组成了医院的专业人才梯队。通过重视人才、善待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让每一位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人力资源活水不断。这样,从中医学术界的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到后备业务专家的培养,组成专业人才梯队,同时凸显中青年人才优势,为医疗、科研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医院现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有6名;上海市名中医7名;曙光学者4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属中医临床研究人才1名;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名;启明星计划2名;跨世纪人才2名;上海市医苑新星3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备专家14名。担任全国和上海市专业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的专家52名。

    医院在“十五”期间已实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并建立了以岗位和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评聘分离的新型人力资源体系。同时,在学习型组织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医院的全员培训考核体系。“十五”期间医院在人力资源的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硕士、博士从100名增加到183人,增加了83%;大专护士比例从3%增加到38%;高级职称从136名增加到238名,增加了57.14%;正高级职称从33名增加到62名,增加了88%。

    人才培养喜结硕果

    入选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教委、科委、卫生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各类人才培养项目62人次。

    首创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模式

    传统中医诊疗中心有18位“曙光高级中医师”,27位“曙光名中医”,30位“老中医工作室继承人”。

    发展与培养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优秀青年人才——高级中医师——曙光名中医”的分层选拔培养模式,培养经典中医和继承型的中医,为传统型中医人才的成长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传承经典 打造品牌

    为继承祖国医药文化的哲学内涵,医院设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医学伦理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思想政治研究会、ISO办公室、形象设计小组、语言文字规范化等工作小组,从各层面,多角度开展医院文化建设,由内而外丰富医院的文化内涵。医院活跃着团中央全国青年文明号、上海市共青团员号、新长征突击队、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的身影,也产生了中国首批上海首位赴海外志愿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援疆干部、赴滇志愿者等优秀曙光人,以优秀医院文化的代言形象,体现百年曙光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的精神内涵。同时,作为文化载体形式的多种样式,《曙光医院报》、《曙光医刊》、《中医临床理论与实践(英文版)》,以及局域网,共同形成学术、文化交流平台,反映院内新闻动向;并通过中医文化节、曙光科技节等大型活动,渲染“爱院如家”和“科技兴院”的浓厚氛围;组织阿波罗合唱团、曙光民乐队、瑜伽训练班、乒乓爱好者俱乐部等群众团队,定期开展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

    近年来,曙光又成为上海市最早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医院之一,并首创“伦理查房”。医院伦理委员会以倡导人文关怀、营造良好伦理环境为宗旨,实施了一系列切实有效、深入人心的举措,并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2004年上海市卫生局在曙光医院召开伦理查房现场交流会。同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专程来院采访并作专题报道,社会反响热烈,并因此获首届上海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创新奖。

    未雨稠缪 展望未来

    曙光医院的方针是:形成东西二院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特色中医学科,促进中西结合的学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使医院的整体临床诊疗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力求建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与亚洲医学中心相适应、与世博会相配套的中医临床医、教、研中心。

    第一,发扬中医特色,做大做强优势学科。继续做好中医肝病、中医骨伤、中医肾病、中医脾胃等全国重点学科,进一步提升中西医心血管病、中医急诊、中医肛肠、中医脑病、中医糖尿病、传统中医诊疗中心的学术地位。

    第二,坚持科教兴院方针,加强科研工作的内涵建设。建设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中心,培训与引进科研型人才。以科研课题为平台,进行学科与资源重组,大幅度提升科研实力,力争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中标率与部市级以科技成果获奖项目及成果转让方面比“十五”期内明显提高。

    第三,注重人才培养。首先,广泛“招贤纳士”,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医院处于发展中的学科,通过引进学科带头人,促使学科跨越式发展。其次,加强医院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再次,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全员考核体系。引进先进的“培训”理念与“培训”方式,加强培训职能,围绕医院的发展目标,制订滚动式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和文化道德修养。

    在纪念曙光医院百年诞辰之时,更重要的是承前启后之枢轴,返本开新之关键。人才培养,首推要义,而医院的宏基大业,又贵在精神传承。曙光医院一定能保持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更新观念,继往开来。百年,对于一所现代化中医院的发展来说,并非一种“苍老”的符号,恰恰相反,此时此刻风华正茂,锁定亚洲中医临床医、教、研中心的宏伟目标,曙光医院必将迎来又一个崭新的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