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人不知急救黄金4分钟
来源:新闻晚报
病人心脏停跳,先抢救还是先打120?一项针对浦东新区1.2万名社区市民的调查显示,74%的人认为,遇到心脏停跳第一该打120,而认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只有7.6%。事实上,拨打救护车最快也要6至8分钟后才能到达。这时,病人可能已经失去了救活的希望,还可能即使救活,也变成植物人。第一目击人最好现场马上施救,做到“谁发现、谁救护”。今天是“5·8世界红十字日”,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针对市民对急救认识存在诸多误区的现状,本市将加大有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到2010年,争取有10%的成人掌握一项急救技能。
调查现状88.4%人不知“黄金4分钟”
尽管81%的人知道,现场急救对病人有用;94.5%的人能认识到,简单急救很有必要;84%的人表示,会参加社区举办的急救培训,但88.4%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黄金抢救4分钟”。
在这项针对1.2万名浦东社区居民的调查中,在路上或家中遇到有人心脏停跳,74%的人会打120,18.4%的人会呼喊或救命,只有7.6%的人会进行心肺复苏。此外,还有96.3%的人把危重急诊病人挽救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而不是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等急救者。
多数人基本不懂急救技能
在美国,大约70%的人都有自救互救技能证书;在欧洲,大约80%的人有自救互救技能证书。而在上海,大约只有6%的市民掌握急救技能。
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熊仿杰还透露,有些国外企业在沪寻找订单合作单位时,先要看这家企业到底有多少人拥有上海市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急救合格证书。上海化工区的一家500强企业曾经向国内企业发订单,就要求企业生产员工中有30%通过上海市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急救培训。
急救误区不懂急救不敢出手
对于骨折、包扎、出血等简单的急救,相对而言,第一目击者疑虑较少,一般敢于尽快施救;但对于心肺复苏等紧急急救,由于使用概率较少,施救者本身就对此疑虑较多,往往不敢轻易下手。如是外人,则更不敢下手了。
除此之外,心肺复苏的技能掌握不熟练、不能正确判断,也是问题之一。个别市民虽然已能基本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但因为不懂医学,看到病人晕倒,就不加判断地以为是心脏骤停,立即上前做心肺复苏。结果病人晕倒并非心脏骤停,而只是癫痫病发作。尽管表面症状差不多,但施救者滥用心肺复苏,反而可能加重病人的病情。
现场施救顾虑多多
一场意外事故中,一伤者心脏骤停,现场目击者对其紧急实施心肺复苏,遇难者被救活了。但在紧急心肺复苏的过程中,由于施救者用力过大,伤者肋骨骨折。事后,伤者家属非但没有感谢施救者,反而还怪罪他……
由于类似事件时常发生,一些掌握了心肺复苏的市民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惹事”、“怕麻烦”等心理,导致他们即使在意外发生现场,也不愿意及时施救。他们往往担心:如果抢救了别人,救活了还好;万一救不活,还可能会被家属怪罪,甚至怀疑是被自己弄死、弄伤的。
专家说法 关键是要普及急救知识
在国外,市民总是把红十字会现场急救证随时带在身上。如果遇上意外,就立即出示证件,马上施救。他们感到:抢救生命是一种责任。“如果心肺复苏在市民中的知晓率高了,比方说:万一发生车祸等意外,只要在现场围观者中,能有两三位掌握心肺复苏急救的市民先主动提议:可以快做心肺复苏!这样围观者也能认同,该先做心肺复苏急救!施救者胆子就大了,也敢下手了。”市红十字培训交流中心办公室主任魏彬呼吁,市民现场急救的普及率和知晓率,还需不断提高。
据统计,在去年报名参加红十字会现场急救的单位中,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员工,外国人、年轻人较多。其中,还包括不少户外运动、野外探险、车友俱乐部、旅游爱好人士等。
病人心脏停跳,先抢救还是先打120?一项针对浦东新区1.2万名社区市民的调查显示,74%的人认为,遇到心脏停跳第一该打120,而认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只有7.6%。事实上,拨打救护车最快也要6至8分钟后才能到达。这时,病人可能已经失去了救活的希望,还可能即使救活,也变成植物人。第一目击人最好现场马上施救,做到“谁发现、谁救护”。今天是“5·8世界红十字日”,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针对市民对急救认识存在诸多误区的现状,本市将加大有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到2010年,争取有10%的成人掌握一项急救技能。
调查现状88.4%人不知“黄金4分钟”
尽管81%的人知道,现场急救对病人有用;94.5%的人能认识到,简单急救很有必要;84%的人表示,会参加社区举办的急救培训,但88.4%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黄金抢救4分钟”。
在这项针对1.2万名浦东社区居民的调查中,在路上或家中遇到有人心脏停跳,74%的人会打120,18.4%的人会呼喊或救命,只有7.6%的人会进行心肺复苏。此外,还有96.3%的人把危重急诊病人挽救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而不是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等急救者。
多数人基本不懂急救技能
在美国,大约70%的人都有自救互救技能证书;在欧洲,大约80%的人有自救互救技能证书。而在上海,大约只有6%的市民掌握急救技能。
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熊仿杰还透露,有些国外企业在沪寻找订单合作单位时,先要看这家企业到底有多少人拥有上海市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急救合格证书。上海化工区的一家500强企业曾经向国内企业发订单,就要求企业生产员工中有30%通过上海市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急救培训。
急救误区不懂急救不敢出手
对于骨折、包扎、出血等简单的急救,相对而言,第一目击者疑虑较少,一般敢于尽快施救;但对于心肺复苏等紧急急救,由于使用概率较少,施救者本身就对此疑虑较多,往往不敢轻易下手。如是外人,则更不敢下手了。
除此之外,心肺复苏的技能掌握不熟练、不能正确判断,也是问题之一。个别市民虽然已能基本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但因为不懂医学,看到病人晕倒,就不加判断地以为是心脏骤停,立即上前做心肺复苏。结果病人晕倒并非心脏骤停,而只是癫痫病发作。尽管表面症状差不多,但施救者滥用心肺复苏,反而可能加重病人的病情。
现场施救顾虑多多
一场意外事故中,一伤者心脏骤停,现场目击者对其紧急实施心肺复苏,遇难者被救活了。但在紧急心肺复苏的过程中,由于施救者用力过大,伤者肋骨骨折。事后,伤者家属非但没有感谢施救者,反而还怪罪他……
由于类似事件时常发生,一些掌握了心肺复苏的市民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惹事”、“怕麻烦”等心理,导致他们即使在意外发生现场,也不愿意及时施救。他们往往担心:如果抢救了别人,救活了还好;万一救不活,还可能会被家属怪罪,甚至怀疑是被自己弄死、弄伤的。
专家说法 关键是要普及急救知识
在国外,市民总是把红十字会现场急救证随时带在身上。如果遇上意外,就立即出示证件,马上施救。他们感到:抢救生命是一种责任。“如果心肺复苏在市民中的知晓率高了,比方说:万一发生车祸等意外,只要在现场围观者中,能有两三位掌握心肺复苏急救的市民先主动提议:可以快做心肺复苏!这样围观者也能认同,该先做心肺复苏急救!施救者胆子就大了,也敢下手了。”市红十字培训交流中心办公室主任魏彬呼吁,市民现场急救的普及率和知晓率,还需不断提高。
据统计,在去年报名参加红十字会现场急救的单位中,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员工,外国人、年轻人较多。其中,还包括不少户外运动、野外探险、车友俱乐部、旅游爱好人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