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学若干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陈贵廷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和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主要是来自业内外部分同志对中医药的信任危机和信心不足。中医药有没有理论?中医药理论是不是科学?中医靠什么治病?中医能不能治好病?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在模糊和困扰着一些人们的思想认识。由于中医药历史的“传统”和“古老”,在一部分同志的思想观念中也很容易自然不自然地把中医药与“落后”、“不科学”联系在一起,甚至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对立起来,崇洋媚外、重西轻中、中医落后论、民族虚无等错误思潮,还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存在。如果这些观念和认识问题不能很好地得以解决,党和国家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就很难落到实处,势必会对中医药事业和学术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向何出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个人认识和体会。
唯物辩证看中医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自商代甲骨文有疾病和医药卫生记载起,至今有三千多年。回顾历史,中医药学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经过了历代社会文化的洗礼,经受了无数的考验和磨练,走过了一条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同各种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医家在不懈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发扬“医者仁术”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在同“诬医”、“诬术”、封建迷信和各种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错误思潮进行长期较量和斗争中,不断创新而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独特而系统的诊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就中医药学的主体而言,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实践,它是建立在实践这一坚实基础之上的一门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其形成和发展是符合自然科学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
中医药学之所以历经千载而不衰,能为保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卓越贡献,挽救了无数人民群众的生命,并至今还能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绵延,在我国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至在现代参与防治“流脑”、“乙脑”、SARS等重大传染病上取得显著成就,继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并且对当今人类疾病的防治、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产生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而长期的临床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实践是中医药学生生不息的源泉。
中医靠什么防病治病?主要是依靠这套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为指导。有人认为中医只有经验没有理论,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治病主要是靠经验。的确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是建立在实践和经验积累基础之上的,因为经验为才智之父,经验是知识之父,经验是科学之父;经验包涵着珍贵的学问,真正的知识就在经验中;经验是所有过去的成果,经验是受苦的结晶,知识才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经验,智慧也就很有限了。但是中医药学的发展却从未完全停留在实践和经验之上,而是通过长期地发展完善,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这与单纯依靠经验,不加分析和思考,照抄照搬的“经验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中医靠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欢迎?也主要是依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如果中医治病没有疗效,治不好病,那就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欢迎,也根本不会延续至今天。只有那些不是真懂中医药学理论的人,或对中医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人,以及没有中医药实践经验的人,只知照方开药,脱离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不讲辨证论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或简单将中药按西医病名对号入座,这样也的确是难以治好病的。
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都同处在对于真理的探索之中,都不可能完全穷尽真理,因此也都不等同于绝对真理。西医能够治好病,中医也能治好病;西医是科学,中医也是科学。中西医同属人类医学成果,判断中医和西医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其惟一标准只能是实践(即疗效),而不是用西医的标准和价值观去判断中医,也不能用中医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西医。
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局限,中医药理论发展的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甚至是谬误,这正是今天需要我们继续不断加以发展创新和完善的。我们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中医药学发展的过去和未来,端正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并敢于和清醒的认识到中医药学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推进中医药学在新世纪和新时期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看中医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和优势,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术本质和理论特色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学的整体观,主要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生长大自然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其影响,人的生老病死是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即所谓“人与天地相应”,在理论上创立了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同时认为人体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即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在理论上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组织解剖学定位,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四肢百骸”等生理功能,形成了比较系统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概括。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注意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体内在的普遍联系和动态变化中,去分析、认识和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此外,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还有许多对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新发现。例如对于人体经络现象的发现,至今现代科学仍无法解释,但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却十分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针灸临床实践,依据经络学说理论指导下的针灸疗法至今已被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应用,并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承认其合法化。针灸和中医药疗效的神奇,在外国人和专家眼中都感到是新鲜事。
中医学的辨证观,既注重从宏观整体上“审证求因”,又十分重视通过“望闻问切”,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重在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发生、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以及所反映出的不同证候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辨证分析得出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已形成了“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七情辨证”等一系列辨证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和结合。
中医学的治疗观,重在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临床辨证确定治疗法则,“立方遣药”,“有是证则用是药”,追求“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在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上不仅独辟蹊径,并不断有所创新,十分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冬病夏治,秋病冬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扶正祛邪,安内攘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总结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以及根据这些大法,针对临床不同病证,所创立的诸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阳益气”、“滋阴补血”“和解少阳”、“解表和里”、“通里攻下”等一系列的具体治法治则。
中医学的预防观,主张“预防为先”,“不治已病治未病”,“以表知里”、“见微知著”,“已病防变”等。即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十分强调“未病先防” 和“已病防变”,把疾病控制和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健身强体等方面,长期以来也都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独特的理论和经验。
在中草药方面,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经验,形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一系列中药理论,以及“君臣佐使”、 “十八反十九畏”等方剂和药物配伍禁忌的理论原则;对中草药的“种植采集”、“加工炮制”也归纳总结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据中医药文献记载,中草药应用的品种已达到12000多种,创立了无数有效的中药治疗方剂。对这些中草药方药功效的理论认识和应用经验,多数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从对人体应用的直接反应中和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有些甚至是我们的祖先冒着生命危险得出来的。这在某种意义上较现代任何间接的动物实验的结果更为珍贵,非常值得我们珍惜和重视,并可以此作为现代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因此,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魅力卓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它不仅为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优秀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以自身独具的特色和优势有别于现代医学,开辟了世界医学科学的新境界,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骄傲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胜利。
世界眼光看中医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随着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中医药越来越引起国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仅1998~2002年5年期间,我国中医药机构共接待来访团组1775批,计19030人次;我国中医药机构共派出团组1190批,计3098人次;各类中医药机构共开展合作项目274项;我国内7所重点中医药高等院校共招收54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2728人;2002年中药产品出口总额达67095万美元,与我国有中药贸易的国家已达154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国约有中医诊疗机构19000余家,中医师约86000多人,针灸师143800多人;针灸等传统疗法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合法化;在许多国家还设立了传统医药教育和研究机构。
特别应当指出,即使在西方许多现代医学非常先进发达的国家,中医药在那里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不但早在1996年4月30日就正式由批准承认针灸治病合法化,仅在全美登记注册的执业针灸师就达11290人,中医诊所7000多个,经中药和针灸治疗过的美国患者占病人的70%,有些针灸诊所还被列入医疗保险定点治疗单位。在法国就有2600个中医诊所,一些公立医院还建有针灸科,针灸医师近万人,每年使用草药达35000吨左右。英国也约有600多家中医诊所,从事中医和针灸人员约3000多人。这充分表明中医药在国际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潜力巨大,前途无限光明。
纵观全球医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药源性、心身疾病以及老龄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多,人们对于预防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是一些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带给人们安全用药的恐慌,人们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天然药物和传统医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一股“回归自然”的潮流。一些国家的医药卫生政策也正在朝着有利于传统医药发展的方向转变。医学模式也正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或“生物-心理-社会-自然”模式转变。这些都为中医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搭建了新的世界舞台。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可以相信,中医药学不仅能在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也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立足发展看中医
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步入了新的纪元,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我们首先要把认识统一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上来,“发展才是硬道理”。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中医药人员的劳动实践和理论创造,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医药学的自身特点和内在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推进中医药学继续沿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向前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也要敢于冲破落后传统观念的束缚,坚决克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兼收并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等思想的影响,积极借鉴吸收利用现代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中医药发展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中医药自身发展和与中医药发展相关的各方面重大关系,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一方面要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宝贵遗产的历史责任出发,对中医药学(包括民族医药)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理论体系、科学内涵、诊疗思想、医疗经验、文献古籍、民间疗法、养生保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等,进一步深入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保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真正能够反映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体现出自身的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培养造就一大批善于继承和精通中医药学术的高明理论家;另一方面,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胆鼓励发扬创新,支持多途径、多层次、多方法进行中医药科学研究,积极借鉴一切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中医药进行开发、研究和利用,包括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及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所开展的一切科学研究,努力实现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实现中医药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懈地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推动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并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反过来对实践创新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扬中医药学的优良传统,勤于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并在学风上坚决防止和纠正那些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脱离临床和脱离实际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加强对中医药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更为迫切、更为重要,要善于从中医药的最新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上升为理论,积极促进理论创新,努力实现中医药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关系。我国有中西两种医学并存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由于中西医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理论体系不同,防病治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很大差异,但二者同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些疾病西医疗效好,有些疾病中医药治疗有优势,而另一些疾病则需要中西医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二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殊途同归,但从根本上是不可以相互取代的。我们要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中医和西医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鼓励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从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宝贵遗产的高度,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和国家的一系列中医药方针政策上来,切实把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物质条件。
要正确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我们主张积极借鉴吸收利用一切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和国外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壮我之主”,“为我所用”,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学的主体发展,但是要防止简单盲目的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来取代中医药,更不能完全把现代医学作为惟一标准用来判断中医药学是否是科学的。在我们个别人的眼里,一切都是外国先进,只有外国人点头中医药才是科学的,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盲目套用和照搬国外标准,百般刁难中医药技术的发挥,打压我国民族中药工业的发展,追求时髦的不切实际的所谓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这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于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是毫无意义的,其结果只能使中医药的“全盘西化”,或加快中医药的消亡。
我国是世界上惟一拥有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在扩大对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开发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各国医药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学习和研究,并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中药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中药资源的保护。中医药对外开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应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体现相互促进、平等互利,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和贸易双赢的原则,决不能以牺牲我国的民族利益和中医药资源为代价。当前出现的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流失,和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眼前利益,竞相压价,以低价出售中药原料药或中药粗加工产品,国外企业利用我国出口的中药原料经精加工后,产品不仅销往世界各地,有的甚至返销我国,这种自己赚小钱,让别人赚大钱,甚至让外国人利用中药赚中国人的钱的事情,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和忧虑,应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要统筹协调好中医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可不能完全脱离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学也不例外。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统筹协调好中医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把中医药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政策措施等方面加以明确,使中医药事业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应有的位置。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相关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使中医药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正确处理好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要切实按照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紧密联系当前中医药事业和学术发展的实际,不断深化和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制度传新和机制创新,深入开展对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科学决策,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方式、转变体制、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为中医药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学术上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立健全鼓励学术创新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为中医药学术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和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主要是来自业内外部分同志对中医药的信任危机和信心不足。中医药有没有理论?中医药理论是不是科学?中医靠什么治病?中医能不能治好病?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在模糊和困扰着一些人们的思想认识。由于中医药历史的“传统”和“古老”,在一部分同志的思想观念中也很容易自然不自然地把中医药与“落后”、“不科学”联系在一起,甚至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对立起来,崇洋媚外、重西轻中、中医落后论、民族虚无等错误思潮,还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存在。如果这些观念和认识问题不能很好地得以解决,党和国家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就很难落到实处,势必会对中医药事业和学术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向何出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个人认识和体会。
唯物辩证看中医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自商代甲骨文有疾病和医药卫生记载起,至今有三千多年。回顾历史,中医药学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经过了历代社会文化的洗礼,经受了无数的考验和磨练,走过了一条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同各种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医家在不懈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发扬“医者仁术”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在同“诬医”、“诬术”、封建迷信和各种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错误思潮进行长期较量和斗争中,不断创新而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独特而系统的诊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就中医药学的主体而言,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实践,它是建立在实践这一坚实基础之上的一门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其形成和发展是符合自然科学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
中医药学之所以历经千载而不衰,能为保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卓越贡献,挽救了无数人民群众的生命,并至今还能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绵延,在我国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至在现代参与防治“流脑”、“乙脑”、SARS等重大传染病上取得显著成就,继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并且对当今人类疾病的防治、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产生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而长期的临床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实践是中医药学生生不息的源泉。
中医靠什么防病治病?主要是依靠这套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为指导。有人认为中医只有经验没有理论,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治病主要是靠经验。的确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是建立在实践和经验积累基础之上的,因为经验为才智之父,经验是知识之父,经验是科学之父;经验包涵着珍贵的学问,真正的知识就在经验中;经验是所有过去的成果,经验是受苦的结晶,知识才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经验,智慧也就很有限了。但是中医药学的发展却从未完全停留在实践和经验之上,而是通过长期地发展完善,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这与单纯依靠经验,不加分析和思考,照抄照搬的“经验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中医靠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欢迎?也主要是依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如果中医治病没有疗效,治不好病,那就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欢迎,也根本不会延续至今天。只有那些不是真懂中医药学理论的人,或对中医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人,以及没有中医药实践经验的人,只知照方开药,脱离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不讲辨证论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或简单将中药按西医病名对号入座,这样也的确是难以治好病的。
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都同处在对于真理的探索之中,都不可能完全穷尽真理,因此也都不等同于绝对真理。西医能够治好病,中医也能治好病;西医是科学,中医也是科学。中西医同属人类医学成果,判断中医和西医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其惟一标准只能是实践(即疗效),而不是用西医的标准和价值观去判断中医,也不能用中医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西医。
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局限,中医药理论发展的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甚至是谬误,这正是今天需要我们继续不断加以发展创新和完善的。我们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中医药学发展的过去和未来,端正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并敢于和清醒的认识到中医药学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推进中医药学在新世纪和新时期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看中医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和优势,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术本质和理论特色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学的整体观,主要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生长大自然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其影响,人的生老病死是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即所谓“人与天地相应”,在理论上创立了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同时认为人体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即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在理论上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组织解剖学定位,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四肢百骸”等生理功能,形成了比较系统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概括。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注意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体内在的普遍联系和动态变化中,去分析、认识和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此外,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还有许多对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新发现。例如对于人体经络现象的发现,至今现代科学仍无法解释,但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却十分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针灸临床实践,依据经络学说理论指导下的针灸疗法至今已被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应用,并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承认其合法化。针灸和中医药疗效的神奇,在外国人和专家眼中都感到是新鲜事。
中医学的辨证观,既注重从宏观整体上“审证求因”,又十分重视通过“望闻问切”,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重在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发生、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以及所反映出的不同证候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辨证分析得出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已形成了“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七情辨证”等一系列辨证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和结合。
中医学的治疗观,重在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临床辨证确定治疗法则,“立方遣药”,“有是证则用是药”,追求“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在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上不仅独辟蹊径,并不断有所创新,十分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冬病夏治,秋病冬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扶正祛邪,安内攘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总结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以及根据这些大法,针对临床不同病证,所创立的诸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阳益气”、“滋阴补血”“和解少阳”、“解表和里”、“通里攻下”等一系列的具体治法治则。
中医学的预防观,主张“预防为先”,“不治已病治未病”,“以表知里”、“见微知著”,“已病防变”等。即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十分强调“未病先防” 和“已病防变”,把疾病控制和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健身强体等方面,长期以来也都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独特的理论和经验。
在中草药方面,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经验,形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一系列中药理论,以及“君臣佐使”、 “十八反十九畏”等方剂和药物配伍禁忌的理论原则;对中草药的“种植采集”、“加工炮制”也归纳总结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据中医药文献记载,中草药应用的品种已达到12000多种,创立了无数有效的中药治疗方剂。对这些中草药方药功效的理论认识和应用经验,多数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从对人体应用的直接反应中和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有些甚至是我们的祖先冒着生命危险得出来的。这在某种意义上较现代任何间接的动物实验的结果更为珍贵,非常值得我们珍惜和重视,并可以此作为现代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因此,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魅力卓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它不仅为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优秀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以自身独具的特色和优势有别于现代医学,开辟了世界医学科学的新境界,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骄傲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胜利。
世界眼光看中医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随着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中医药越来越引起国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仅1998~2002年5年期间,我国中医药机构共接待来访团组1775批,计19030人次;我国中医药机构共派出团组1190批,计3098人次;各类中医药机构共开展合作项目274项;我国内7所重点中医药高等院校共招收54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2728人;2002年中药产品出口总额达67095万美元,与我国有中药贸易的国家已达154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国约有中医诊疗机构19000余家,中医师约86000多人,针灸师143800多人;针灸等传统疗法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合法化;在许多国家还设立了传统医药教育和研究机构。
特别应当指出,即使在西方许多现代医学非常先进发达的国家,中医药在那里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不但早在1996年4月30日就正式由批准承认针灸治病合法化,仅在全美登记注册的执业针灸师就达11290人,中医诊所7000多个,经中药和针灸治疗过的美国患者占病人的70%,有些针灸诊所还被列入医疗保险定点治疗单位。在法国就有2600个中医诊所,一些公立医院还建有针灸科,针灸医师近万人,每年使用草药达35000吨左右。英国也约有600多家中医诊所,从事中医和针灸人员约3000多人。这充分表明中医药在国际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潜力巨大,前途无限光明。
纵观全球医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药源性、心身疾病以及老龄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多,人们对于预防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是一些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带给人们安全用药的恐慌,人们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天然药物和传统医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一股“回归自然”的潮流。一些国家的医药卫生政策也正在朝着有利于传统医药发展的方向转变。医学模式也正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或“生物-心理-社会-自然”模式转变。这些都为中医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搭建了新的世界舞台。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可以相信,中医药学不仅能在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也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立足发展看中医
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步入了新的纪元,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我们首先要把认识统一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上来,“发展才是硬道理”。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中医药人员的劳动实践和理论创造,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医药学的自身特点和内在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推进中医药学继续沿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向前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也要敢于冲破落后传统观念的束缚,坚决克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兼收并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等思想的影响,积极借鉴吸收利用现代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中医药发展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中医药自身发展和与中医药发展相关的各方面重大关系,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一方面要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宝贵遗产的历史责任出发,对中医药学(包括民族医药)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理论体系、科学内涵、诊疗思想、医疗经验、文献古籍、民间疗法、养生保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等,进一步深入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保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真正能够反映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体现出自身的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培养造就一大批善于继承和精通中医药学术的高明理论家;另一方面,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胆鼓励发扬创新,支持多途径、多层次、多方法进行中医药科学研究,积极借鉴一切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中医药进行开发、研究和利用,包括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及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所开展的一切科学研究,努力实现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实现中医药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懈地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推动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并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反过来对实践创新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扬中医药学的优良传统,勤于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并在学风上坚决防止和纠正那些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脱离临床和脱离实际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加强对中医药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更为迫切、更为重要,要善于从中医药的最新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上升为理论,积极促进理论创新,努力实现中医药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关系。我国有中西两种医学并存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由于中西医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理论体系不同,防病治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很大差异,但二者同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些疾病西医疗效好,有些疾病中医药治疗有优势,而另一些疾病则需要中西医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二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殊途同归,但从根本上是不可以相互取代的。我们要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中医和西医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鼓励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从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宝贵遗产的高度,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和国家的一系列中医药方针政策上来,切实把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物质条件。
要正确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我们主张积极借鉴吸收利用一切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和国外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壮我之主”,“为我所用”,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学的主体发展,但是要防止简单盲目的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来取代中医药,更不能完全把现代医学作为惟一标准用来判断中医药学是否是科学的。在我们个别人的眼里,一切都是外国先进,只有外国人点头中医药才是科学的,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盲目套用和照搬国外标准,百般刁难中医药技术的发挥,打压我国民族中药工业的发展,追求时髦的不切实际的所谓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这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于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是毫无意义的,其结果只能使中医药的“全盘西化”,或加快中医药的消亡。
我国是世界上惟一拥有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在扩大对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开发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各国医药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学习和研究,并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中药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中药资源的保护。中医药对外开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应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体现相互促进、平等互利,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和贸易双赢的原则,决不能以牺牲我国的民族利益和中医药资源为代价。当前出现的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流失,和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眼前利益,竞相压价,以低价出售中药原料药或中药粗加工产品,国外企业利用我国出口的中药原料经精加工后,产品不仅销往世界各地,有的甚至返销我国,这种自己赚小钱,让别人赚大钱,甚至让外国人利用中药赚中国人的钱的事情,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和忧虑,应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要统筹协调好中医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可不能完全脱离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学也不例外。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统筹协调好中医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把中医药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政策措施等方面加以明确,使中医药事业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应有的位置。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相关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使中医药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正确处理好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要切实按照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紧密联系当前中医药事业和学术发展的实际,不断深化和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制度传新和机制创新,深入开展对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科学决策,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方式、转变体制、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为中医药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学术上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立健全鼓励学术创新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为中医药学术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