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07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478953
大家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儿童与健康》
     引导教师主动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培训方式

    引导幼儿教师主动学习与自我提高的培训组织形式与主要方式为:

    ①组织形式:以小组研讨为培训的基本组织形式。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了解、相互碰撞。在培训者的有效引导下概括和达成具有概括性和说服力的共识。培养团体研究的精神。形成有凝聚力的骨干教师群体。并以骨干教师群为核心。带动实验区内幼教质量的整体提升。

    ②主要方式:教师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培训过程,是一个循环延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有效方式有:

    专题培训——以区(县)为单位的集中培训。包括:

    经历、体验式的培训:由培训者提出受训教师感兴趣、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培训主题,确定要达到的具体培训目标,并据此设计培训方案,使受训教师在培训者的有效引导下,通过充分经历和体验获得新认识或重要策略。

    案例对比分析式培训:培训者根据培训主题精心选择具有对比性的真实案例,使受训教师在培训者的有效引导下。通过观念不断碰撞的研讨获得新知识或重要策略。实现培训目标。

    以实践为背景的实地研讨——以园为单位的分组培训。包括:

    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发现、分析与研讨:在专题培训后,经过充分实践,对实地研讨的具体内容进行现场观察、分析和讨论。由培训者引导受训教师反思、相互质疑。修正和完善教育策略,拓展经验,提升认识。

    以骨干教师群为核心的日常教研:在日常教研中。促成骨干教师群与全园教师的同构、反思、概括与提升。

    开发典型案例。培训者通过发现、分析和研究受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新策略。开发出典型案例。促进教师的反思与调整、交流与分享。并对实践策略进行理论思考与概括,推动培训与研究的进程。

    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培训

    教育在发展,知识在更新,观念在改变,教师更应该不断充电,培训就是一个很重要、很有价值的途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培训。

    征求意见,满足实际需要

    一线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培训,应该由教师自己说了算。为了避免“一刀切”的弊端,我园在培训之前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如几位教师提出,着装打扮体现了现代幼儿教师的健康美,提法新颖,也非常必要,受到所有教师的一致欢迎;于是结合实际情况,我们专门聘请了美容服装设计师指导,又利用双休日进行形体训练。通过培训,我们的教师打扮得更加得体,表现得更有气质,也更赢得了幼儿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不求过多,贵在针对需要

    教师培训不求过多,而贵在精致。去年我园进行的培训,既有师德方面的,又有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还有荣辱观方面的。有时考虑到教师繁重的实际工作,总觉得培训太多,只会泛滥,而精致短小、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则有利于一线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促进专业水平的有效提高和发展。

    改变观念,力求切实提高

    有时,个别接受培训的教师因为安于现状,而使培训失去了意义。因此,培训的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通过实实在在的培训,改变教师的观念,充实教师的精神食粮。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使教师积极思考,产生学习的动力;而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推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长期,务实,体验——让教师在实效的培训中成长

    我是一位在幼教岗位工作近八年的老师,在工作中相关的培训活动也参加了不少,我个人认为,培训应该注重长期性、务实性,并让教师切身体验培训内容,让培训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师在培训中有所收获,在培训后有所提高。以下是我个人的两点建议:

    一、因身临其境而真实

    这里的“身临其境”,其实是指能够在所观摩的幼儿园进行实地学习。即扮演工作的“实习老师”角色,只是目的性更强了。不再是以熟悉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为主旨,而是带着自己面临的问题,实地观察他人是怎样操作的,在自己幼儿园又能如何变通、灵活运用等。这样,才能真正为自己解决疑虑,而非表面化的分析,从而让培训变得更真实。

    上海幼教补儿童保健课

    在当前的幼儿师范课程和教师在职培训中,注重教学环节、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几乎成为全部,而对幼儿保健或儿童身心发育规律的培训基本为零。但是,在幼儿期的常见病中,有80%以上都有强大的传染性,而现在年轻的幼儿教师根本不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病征,从而无法做出迅速处置。因此,应尽快给幼儿教师补上最基本的“儿童保健课”。这些实在太重要了,其实儿童常见病中大部分都很容易用肉眼识别,如果教师都能懂一些儿童医学基本常识,那就能给孩子们更多的关怀。课程体系只有结合现实需求,才会更加完善。

    前不久就有这样的一个事例,上海某幼儿园突然出现大面积水痘感染现象,孩子们集体就诊,并在家采取隔离措施。无独有偶,大面积流感和出麻疹等事件同样也在全国不少省份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和家长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根本无法判断“传染源”的到来,从而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出现。

    目前,上海市教委正组织教育和医疗部门的专家分别进行幼儿师范课程体系和在职教师培训体系的改革研究,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入一定学时的儿童医学保健课程,用现实的案例教学让教师们懂得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了解如何识别最常见的传染病,以及掌握针对传染病所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这套全新的课程与培训体系将于今年完成架构,2008年起正式施行。

    二、因受人点化而超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感觉到自己其实是相关“理论”的实践者,自己做得恰当还是不恰当,或恰当在哪儿、不恰当又在哪儿,也是靠自己或同事、领导相互交流后有所思考,没有真正的理论指点。此时,我们更需要专家来指点迷津,有专家进行长期的跟踪、解惑和引领,这样我们才能即时得到点化,真正有所超越,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实践。

    我所说的两点其实与大多数幼儿同所希望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是不会违背的。只是,我们所期望的“出”或“进”不再是短暂、片刻的感知,而应是长期、有效的互动模式,这才是让老师得以锻炼和提高的培训。(刘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