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刺络放血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7219
刺络放血为主治疗痛症32例.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65kb)。

    针刺绝技"穿胛热"

    "穿胛热"是指针刺肩胛骨上面的"天宗"穴,运用特定的手法,使肩关节产生温暖舒适之感, 使其具有温经活络,通达气血,止痛起痿的作用。对上肢疼痛、麻木不仁、痿痹不用等症,均能获得神奇疗效。

    腧穴定位:嘱患者俯伏卧位,在天宗穴处寻找敏感点,碘伏消毒后,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 1.5寸毫针向上方斜刺进入,寻找针感,待患者有酸胀感时即行捻转补法,使针感沿肩胛扩散至肩关节部,针尖顶住感应部位守气1分钟,此时患者告知有温热感逐渐产生 ,即退针至皮下,再将针尖向下呈30度角刺入1.2寸,寻找针感,同样施行捻转补法,使 患者感觉肩关节有抽动感,守气1分钟,再退针至皮下,按前法依次向上斜刺,守气、出针 至皮下,向下斜刺、守气,共3次,出针后患者即感肩关节温暖舒适。

    赖氏手法

    56岁的患者陈某,因为不能平卧近一个月前来求医,X线检查见

    颈曲变直,棘突连线不成直线,经赖在文教授用"赖氏手法"治疗后,做颈椎手法旋转复位,当晚患者就能平卧入睡。

    前不久,在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上,我国

    颈椎病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赖在文教授创新的"

    赖氏手法",作为广东省治疗颈椎病的先进治疗手段向全国推广。

    "赖氏手法"是一种独特的治疗软组织损伤和脊柱骨、关节疾病

    的手法。赖在文教授对传统医疗手法作了40年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博

    取各家手法精华,形成了赖氏手法的鲜明特色,即:稳、准、巧、快,尤其是在"快"字上堪称一绝。"赖氏手法"治疗一个病人仅用3~5

    分钟,病情轻的只需半分钟,个别病情复杂者也不超过10分钟。目前,"赖氏手法"在香港以及海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赖在文教授介绍说,颈椎病的治疗方法较多,推拿按摩是治疗颈

    椎病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推拿按摩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局

    部血液循环,加强颈部肌肉的力量,提高颈椎的稳定性,达到解除症

    状的目的,因此适用于大多数的颈椎病患者。

    本版所刊方剂,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三.针刺的深度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7.时令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针刺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又要结合时令。《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认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这个规律是根据《难经》所说的"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165kb)